在航空運輸領域,危險品被國際民航組織細分為3000多種,其種類之多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如汽油、炸藥、強酸、強堿等都在危險品范疇內。由于每類危險品有各自的化學屬性和物理屬性,因此,除了滿足一般貨物的運輸條件外,還需要根據貨物種類,按照不同的標準來運輸。
“運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危險品航空運輸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閆世昌告訴記者,從開始的分類到最后的裝卸,每一步操作都體現著專業。“千萬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步驟,連看似最簡單不過的包裝也必須嚴格規范。要知道,包裝的質量合格與否,直接影響著運輸安全。”
閆世昌說的是事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貨物包裝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燃燒、腐蝕、毒害等航空運輸事件屢屢發生。
2011年1月19日,港龍航空一架香港—廈門的航班在進行進港貨物卸機作業時,一件危險品貨物包裝破損,干冰從包裝內掉出。所幸發現及時、處理得當,才未造成嚴重后果。后經調查得知,該件危險品的包裝并不符合專業規定的要求,加之航空公司在收運貨物時沒有認真檢查包裝,導致貨物被裝上飛機。
鑒于危險品航空運輸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我國一直對這一領域有專門的規定和限制。比如“業務專營”,規定只有符合資質并辦理相關手續的經營者,才能從事航空危險貨物運輸代理和經營業務。而相關操作人員必須掌握危險貨物航空運輸的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做到持證上崗。
如此嚴格的規定,確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位從事危險品航空運輸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坦言,危險品本身就有危險性,即使嚴格按要求來運輸,也會比普通貨物更容易出現問題。如果沒有規定和限制,出現問題的概率無疑更大。
為了將出現問題的概率降到最低,航空公司、代理人和機場的收運人員,搬運、存儲和裝載人員,安檢人員,旅客服務人員,飛行機組人員,簽派人員等,這些承擔著危險品航空運輸相關職責的人員素質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牢固樹立安全意識,還要能識別不同類別的危險品,對其進行正確包裝、儲存和裝卸。
但問題是,這些崗位的人員數量龐大,要讓每位從業人員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并不現實。據統計,目前僅民航業內的危險品從業人員就有約20萬人,加上上下游產業的從業人員,具體數字多得無法統計。特別是一些處于鏈條源頭的快遞企業快遞員人數多、流動性大。有時為了應對電商的限時促銷,快遞企業還會臨時招聘數以十萬計的快遞員,而這些人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能否達到專業標準,我們無從得知。
掃一掃 加微信給您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