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貨代業發展迅速。但總體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規模較小、服務功能分散、經營模式相對落后、專業服務能力較弱、行業缺乏創新和同質化競爭嚴重等諸多問題。國際貨代企業如何在困境中突圍?
搭乘電商快車
隨著物流電商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去年中海集團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以及后者在美國的上市,使數量眾多的中國小型貨代企業神經高度緊張,航運電商這種直接將營銷渠道下沉到客戶終端的方式,宣告了此前貨代企業吃差價盈利模式的終結。而對大中型貨代企業而言,用互聯網思維方式經營已是大勢所趨。
以往由于信息化投入成本高,貨代企業大多停留在傳統的作業模式,沒有建立系統的業務信息平臺,使業務信息散落各處,貨代企業只能憑印象做決策。未來,電商平臺化運營后,包括與上下游客戶的業務往來和企業內部流程都將標準化到電商平臺,每一個環節出現疑點都可追溯到問題根源,通過綜合各個側面數據可以準確判斷客戶動態、企業內部存在的問題等。
據調查,目前除了以船東為主導的船東系物流電商平臺外,還有一些貨代系的第三方物流電商平臺。一些實力雄厚的貨代企業,紛紛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打造國際物流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為目標,打通和整合物流行業資源,開創“互聯網+數據+金融”的全新模式,或者搭建自己的O2O平臺,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線上線下雙重體驗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可能還會出現由控制外貿端的企業發起的物流電商平臺,它們擁有豐富的外貿訂單資源,控制著物流的源頭;或由港務局牽頭發起的物流電商平臺,整合碼頭、內河、船代、貨代資源;也可能由中小型貨代企業聯合發起物流電商平臺,整合其細分航線的價格、艙位、服務資源。這時整個貨代業是完全互聯網化的,全民營銷、人人皆媒體、企業管理扁平化、企業間互動成為常態,營銷和服務同時存在。
國際貨代業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的確存在變革可能,互聯網巨頭的參與使原先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孕育著巨大機會。雖然目前還沒有成功案例,但航運電商平臺模式一旦實驗成功,會被快速復制到其他非標準物流產品的電商化運動中。
境外企業搶食“蛋糕”
商務部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快
國際貨運代理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完善行業管理制度,引導行業“轉方式,促轉型”;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引導相關企業整合資源,參與國際競爭;要創新經營模式,開拓新興市場,提高行業利潤率和市場競爭力。很顯然,在國際貨代業這一市場,你不主動‘走出去’搶‘蛋糕’,就只能面臨無米可炊的局面。中國貨代企業必須主動‘走出去’。
在國際貨代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的背景下,中國貨代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更為緊迫。特別是有實力的貨代企業要加快境外市場的開拓步伐,不能固守著中國市場被動接受國外經營者入境爭搶。目前貨代企業依規模實力相異,要選擇不同的“走出去”路徑:大型貨代企業的人才和資金優勢明顯,有能力在國外直接布點;對于不完全具備人才和資金優勢的中型貨代企業而言,可圍繞中方境外投資者的境外專案提供貨代服務。
前景值得期待
去年國內外經濟發展風險因素依然突出,但經濟復蘇的勢頭趨于改善,有利貨代業的亮點很多。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去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長4.7%,比2013年增速增加1倍多,其中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6.4%,進口增長6.1%,經濟復蘇勢頭趨于改善。從中國情況看,去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依然保持持續增長,特別是對外貿易“調結構、轉方式”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實,積極成果開始顯現,出口貨運量經過2年的負增長已轉正,說明中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今年是我國改革進入關鍵之年,代表物流經濟新常態特征的“一帶一路”、“自貿區”、“跨境電商”等戰略的提出,將形成新經濟動力。《物流業中長期規劃》出臺,國稅總局關于國際貨代“營改增”42號公告等,對穩增長、促發展、激發貨代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都會產生積極意義。隨著這一系列政策的落實與完善,經過新常態時期調整修煉,未來中國國際貨代業前景將更加可期。